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 113 章

關燈
第 113 章

這段話破題點在於:因地制宜地勸課農桑。首先可以先點題,突出因人所利而利之,教化百姓積極生產。

於是他答曰:

利用厚生,教之本也;從宜隨俗,政之要也。《周禮》雲:“不畜無牲,不田無盛,不蠶不帛,不績不痢!備僑昂襠之道也。《論語》雲:“因人所利而利之。”蓋明從宜之義也。夫田畜蠶績四者,土之所宜者多,人之所務者眾,故《周禮》舉而為條目,且使居之者無游惰無墮業焉。其餘非四者,雖不具舉,則隨土物生業而勸導之可知矣,非謂使物易業、土易宜也。夫先王酌教本,提政要,莫先乎任土辨物,簡能易從,然後立為大中,垂之不朽也。若謂其驅天下之人,責其所無,強其所不能,則何異夫求萍於中逵,植橘於江北?反地利,違物性,孰甚焉?豈直易俗失宜,匱神廢禮而已。且聖人辨九土之宜,別四人之業,使各利其利焉,各適其適焉,猶懼生生之物不均也,故日中為市,交易而退,所以通貨食,遷有無,而後各得其所矣。由是言之,則《大易》致人之制,《周官》勸人之典,《論語》利人之利,三科具舉,有條而不紊矣。謹對。

問:天地有常道,日月有常度,水火草木有常性,皆不易之理也。乃至鄒衍吹律而寒谷暖,魯陽揮戈而暮景回,呂梁有出入之游,周原變堇荼之味,不測此何故也?將以傳信乎,抑亦傳疑乎?

這段話翻譯過來大致意思是:天地按照既定的軌道運行,水火草木有自己屬性,都是不可改變的自然規律。從鄒衍吹律能使得大地回暖,從而使得黍稷生長,魯陽公在危急時刻力挽狂瀾直到夜幕方才歸家,呂梁之水漲漲落落,周原的土地肥沃後來成了貧瘠的地方,沒有人能夠預測到這是為什麽?可信的東西作為可信的東西傳下去,可疑的東西作為可疑的東西流傳給後代?

摘取本段話的核心思想就是:天人合一,萬物各得其和為生,萬物各司其職,在變化中和諧共生,順勢而動。破題點在於:“常”字也。

他答曰:原夫元氣運而至精分,三才立而萬物作。惟天地日月,暨水火草木,度數情性,各有其常。其隨事應物而遷變者,斯人之所感也。何哉?惟天地萬物父母,惟人萬物之靈。蓋天地無常心,以人心為心,茍能以最靈之心,感善應之天地,至誠之誠,感無私之日月,則必如影隨形,響隨聲矣,而況於水火草木乎?故有吹律於寒谷,和氣生焉。揮戈於曜靈,暮晷回焉。神合乎水,游呂梁而出入不溺;化被於草木,周原而堇荼變味。蓋品匯之生,則守其常性也;精誠之至,則感而常通也。靜守常性,動隨常通,是道可於物,而非常於一道也。夫如是,則兩儀之道,七曜之度,萬物之性,可察矣,可信矣,夫何疑焉?謹對。

下面這道策問題依舊圍繞禮樂教化開展。

問:聖哲垂訓,言微旨遠。至於禮樂之同天地,易簡之在乾坤,考以何文,征於何象。絕學無憂,原伯魯豈其將落;仁者不富,公子荊曷雲茍美?朝陽之桐,聿來鳳羽,泮林之椹,克變鸮音,勝乃俟乎木雞,巧必資乎瓦註,鹹所未悟,庶聞其說。

這道題主要意思是:聖人賢哲的教化言辭微妙,含義卻十分深遠。禮樂教化與田地同在,乾以柔克而存在,所以稱之為易,坤以陰鷙而生,所以稱之為簡,易以各種文風習俗為考察,簡以自然現象為征詢。老子認為:學問增添憂愁,所以主張廢除學問,周大夫的禮樂教化就這麽衰落;仁慈的人不富裕,難道衛國的公子荊積蓄增多了不完美嗎?正值朝陽的梧桐樹可以發現鳳凰的羽毛,而泮河邊的林木卻只有貓頭鷹在嚎叫,所以學養純粹的人勝利了,用瓦片做賭資的人,價格貴了就失去買家,價格低了就有人買了,他們都沒有領悟到聖人的教化其中的意義。

其實這道題開篇就點題了,結尾也呼應了思想:“聖哲垂訓,言微旨遠”,從禮樂到田地,從乾坤到易簡,從仁者到公子荊,從梧桐鳳凰到泮林的鸮,都在旁征博引經典故事來點到聖人賢者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,不可廢止,切題可以從如何重振“聖哲垂訓”這一點鋪開,同時還要談談自己對題幹中那些經典故事的看法,結合這些看法,再進一步證實“不聽聖人言論”的危害,深化了主題,讓答案內容更加豐富。

對於這種主題鮮明的策問,要做到別開生面,一下子抓住考官的眼球,就必須言簡意賅,用詞簡易,內容充實,再者,他下筆穩,有足夠的時間去論證自己的觀點,與其他考生拉開差距。

想到這些,趙懷民,對:古先哲王之立彜訓也,雖言微旨遠,而學者茍能研精鉤深,優柔而求之,則壺奧旨趣,將焉廋哉?然則禮樂之同天地者,其文可得而考也,豈不以樂作於郊,而天神和焉,禮定於社,而地祇同焉,上下之大同大和,由禮樂之馴致也。易簡之在乾坤者,其象可得而征也,豈不以幹以柔克而運,四時不言而善應,坤以陰騭而生,萬物不爭而善勝,柔克不言之謂易,陰騭不爭之謂簡,簡易之道,不其然乎?老氏絕學無憂,敬其溺於時俗之習也,原伯魯不學將落,戒其廢聖哲之道也。孟子不富之說,慮蘊利而生孽也,公子荊茍美之言,嘉安人而豐財也。鳳鳴朝陽,非梧桐而不棲,擇木而集也。鸮止泮林,食桑椹而好音,感物而變也。事有躁而失,靜而得者,故木雞勝焉。有貴而失,賤而得者,故瓦註巧焉。雖去聖逾遠,而大義斯存,是故遠旨微言,可明征矣。

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;不知禮,無以立也;不知言,無以知人也,不知聖人,無以為人也!古之聖人,其出人也遠矣,聖人徳才高叡,聞頌天下。夫旌德禮賢,化道之所先;崇表殊節,聖喆之上務,聖哲垂訓,乃源於其植也,皆為優異之經驗,諸家之精華所結,無所其二。故而聖哲垂訓不可廢之,抑之,需用之,宣之,取之於民,用之於民,教化於民,利民之所利也,何不美焉?,謹對。

一連四道策問,數量繁多,所用的知識面廣闊,對此,趙懷民不得不佩服這屆考官。考慮到腦子有點困頓,少年不得不起身活動活動手腳,短暫性地放空一切,這時他才發現:灼灼夏日裏的蟬鳴不曾停歇,淡淡的涼風透過頭頂上的瓦片一點點鉆進來,一點一點澆滅暑氣,使得通體松快些。

夏日到底是冗長,在蟬鳴的伴奏下,恍如絲竹管弦,靡靡之音此起彼伏,烈日挾裹著一層又一層熱浪,也不依不饒地鉆進屋頂,烤炙著大地,熱氣使人渾身渾渾噩噩。渾身粘膩,汗水味兒四起,趙懷民眉宇間凝結著顆顆汗珠,層層覆層層,頗有一種熱不死人誓不罷休的意味兒,考慮到卷面,他不得不小酣一番,以此換得腦子清醒幾分。

。暫時的休憩讓身體得到高效率的休整,每每疲倦時,他總是喜歡做一些不費腦子的手工活計,比如:做木雕來打發時間,有時候又會幫助隔壁老爺子翻新家具,侍弄蔬菜,勞逸結合,日子倒也過得愜意舒適.....,考場裏,唯有三面墻圍堵,倒是挺適合“靜夜思”,仰著頭,嗅探著細微的涼風,忙中取樂,倒也不失為一種自在,待到腦子清醒幾分,他便繼續答題,墨字。

問:《書》曰:“眚災肆赦。”又曰:“宥過無大。”而《禮》雲:“執禁以齊眾,不赦過。”若然,豈為政以德,不足恥格,峻文必罰,斯為禮乎?《詩》稱“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”,《易》稱“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”,而《語》雲“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”。若然,則明哲者不成仁歟,殺身者非崇德歟?

言大過害當緩赦之。刑疑赦從罰,罰疑赦從免,其當伺察,能得其禮。嚴格執行禁令以此來歸齊百姓,不能特赦任何一個人的過錯。如果是這樣做,做到以德行教化來從事政務工作的人,違背道德的人,必須嚴峻依照律法懲罰,這就是禮儀嗎?《詩經》說:既然這個人賢明且聖哲,這樣可以保護他的性命。《易經》又說:有利於用其來引導自身,用來增長自己的道德。但是《論語》說:智者不會為了茍活去殺害他人,不會為了保全“仁”來犧牲自己的性命。如果是這樣,那麽賢明聖賢不成仁者,殺害他人也不能增長自己的道德?

這道題切題點在於:“仁與法”,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不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去損害他人的性命,也不為了狹隘的“仁”去傷害自己,在執行峻法時,人人必須尊重法律的執行,法律面前人人平等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